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最新五篇)

在当前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下,作为前沿战线的语文工作者,该如何少走弯路,引导学生进行富于个性而又卓有成效的语文学习呢?以下是残浔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文本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发表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还学生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即真实可信)、诚(即诚挚深沉)、新(即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变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动,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诚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系,努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既然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课时量,那么我们应该有充足时间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辛酸,体会不到红色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鸿鹄之志。那么,我们要利用机会拓展教材和延伸课堂,比如讲小英雄雨来,我们要拓展到王二小、刘胡兰……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我们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精心钻研教材,我们还得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涉猎的知识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关注时事,多去了解历史,天文地理争取样样熟知。阅读训练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写作训练表现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

自义务教育新课标出台后,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就开始了各项研究和解读,这里也包括像我一样的一线老师。在紧凑的培训中,我们被不断地输入新课标的各种新词汇新释义新理解,力图在最有效的时间“上道”。

这里,我想从新课标的变化来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透视教师这一教育变革的主体,如何拨开云雾见青天。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提出了:教师研究与教师培训。这是从教育的最顶层给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趋向,教师应当拥有持续的专业学习之力,进而走向终身的专业成长之道。

一、立足学科本位,促生专业发展内醒

语文新课标里指出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核心素养的界定和学习任务群的划分又是旗帜鲜明的把语文学科的本位亮了出来。新课标的改变不仅是表层上的方法,还是深层里的认知。可以预见,新课标的实践与运用,必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不被课改而改,只能应势而为,顺势而动,积极寻求专业发展的黄金转向期,以专业阅读形成专业思维,以专业思维促进专业实践,以专业实践生成专业成果,以专业成果助长专业优势。

二、立足系统思维,解构专业发展模型

语文新课标里不论是明线的学习任务群还是暗线的语文发展导向,都有一个很明显的价值点,那就是结构化的系统思维。从教学评一致的角度来说,教的目标不再是双基、三维,而是核心素养。教的内容不再是单篇单课,而是学习任务群,学的主体不再是纯概念知识,而是串联的综合情境,评的不再是识记而是理解与运用。语文学科正在向感性与理性融合,甚至以理性思维主导的这样一个方向发展。于教师而言,夯实素养基础,形成专业自觉,持续专业实践,达成专业进阶,以统整思维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

三、立足全域格局,打破专业发展壁垒

语文新课标里新增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指向,它揭示了今后的学习,一定是融合共生的,学科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学科间的互通会成为常态。再以课程质量为例,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会在一个真实的勾连生活的情境下来考察,既有学科内任务群的组建,还会有学科间的联系。这其实给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那就是从学科内的细分研究走向学科间的综合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到社会发展的方向,根植教育本源地去落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综上,新课标变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先要更新专业发展观,深刻认识专业发展的意义,将专业发展视为自身重要的生命历程,统整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习,使之成为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学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新课标还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语文学习任务群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1。情境性2实践性3综合性。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挑战。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培养孩子的学习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文化的载体,担负了文化传承与积淀的任务,让孩子的个性、思维、语言、审美等在小学阶段打下基础。作为新教师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学习能力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

语文这里应该就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而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地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在运用方面的表现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的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课程。

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既有其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不能单纯的将语文课程归结于其中一个方面,也不能说某一方面重或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具体落实到我们的语文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学讲普通话,热爱普通话,学写规范字,热爱中国书法。如何理解“真实的语言情境”,所谓真实的语言情境,是让其真实化,就像小说的真实感一样,这应该是我们平时在语言运用中的真实。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文字运用本身就是一个高阶思维能力的表现,而这种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又需要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底蕴”这个词我们一般可以用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和一个家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地方有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体到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形成,语文课程确实具有其它任何一个课程不能代替的作用。我们一般讲文化底蕴,主要是指这个人对文化的认同,知识的丰富,精神品质的高尚等综合文化能力的表现,而这种能力的表现主要由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读过几本书,也没有写出一篇有点深度的文章,说话更是低俗不堪,那不仅不能说有文化底蕴,连“有文化”就不能说。

语文课程承担着为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终身发展的任务,这一点不为过。语文课程还承担着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语文课程本的知识面广,内容复杂,沉淀时间要求久远,因此,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慢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慢的过程,今天很多关于“快”的学习方式大多不适合语文课程的学习。

篇五: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

今年四月底,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课标,意义深远而重大,相信我们一线教师都在认真的研读和体会。

新修订的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学生在此素养内涵下应具备以下能力:

1、认同并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懂得去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具备良好的语感,会积累梳理整合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有效沟通,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有诚挚深厚的情感;

3、具有积极思考的习惯,思维有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还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和真情实感;

4、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还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意识。我们要谨记思维能力的提升、文化的传承、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建构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

这些核心素养其实大部分都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不大,因此,它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了新的方向。首先,我们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要带领学生好好认字,读熟课文,再引导读百十本高品质的书籍,书写几十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当然,还要诵读大量的诗词和古文,最好是熟读成诵,充分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书读多了,视野就会开阔,积累就会增多,思维也会活跃,语感也会得到提高。低年级从薄薄的绘本漫画开始,过渡到中年级一周一两本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书,再到高年级两周一本的经典名著。随着年级升高,书也要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耐人寻味,一定要逐步改善那种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也要利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定期的开展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心得,如果再有一些激励机制会更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想要和同学们在读书上有共鸣,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新课标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这个版块也提到了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小学语文,其学科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类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文本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发表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留下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还学生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即真实可信)、诚(即诚挚深沉)、新(即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变成很有趣、很有味道的活动,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诚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与挑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语文学习能力体系,努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既然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课时量,那么我们应该有充足时间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上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毕竟不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辛酸,体会不到红色革命英雄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鸿鹄之志。那么,我们要利用机会拓展教材和延伸课堂,比如讲小英雄雨来,我们要拓展到王二小、刘胡兰……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我们要延伸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精心钻研教材,我们还得注重相关知识的衔接,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涉猎的知识要更全面而深刻,多去关注时事,多去了解历史,天文地理争取样样熟知。阅读训练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发现美、感受美,通过写作训练表现美、创造美,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与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简短(最新五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范文请继续关注残浔网网站!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