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扶贫开发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和论述摘编中,有许多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胡锦涛同志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一文中指出:“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为工作重点,坚持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科技服务、帮扶措施到村到户的做法,着力提高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抓好扶贫资金和各类资金的匹配使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要继续搞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增强扶贫开发合力。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精心把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文件选编》第131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文件选编》第149页)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思想,关于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的思想,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思想,关于完善扶贫机制的思想,关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性长期性的思想等等,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决不能违背规律瞎折腾。扶贫开发工作尤其如此。作为直接从事扶贫开发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好、贯彻执行好科学发展观的这些重要观点,对于确保工作少走弯路,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至关重要。

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开发式扶贫,是相对救济式扶贫而言,就是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方针。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后,对是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社会上一度产生疑虑。实际上,低保和开发式扶贫是济困的两种方式,一个是为基本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输血”,一个是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造血”,两者难以相互代替。

开发式扶贫,要把“能力”开发放在首位。增强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增强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有了好的精神状态,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本领,政府、社会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发展能力就会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入户增收项目要两手抓。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改善,生产难以发展;只重视基础设施,不发展入户增收项目,达不到脱贫目的。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方面,我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明确整村推进的水、电、路、讯、校、医等由省直相关行业部门负责,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与群众增收关系密切的周转棚、周转畜、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等“四大扶贫开发项目”。我们还树立了威县小高庙、阜城三里铺、万全县王玉庄等组织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菜和畜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收到了好的效果。

为了把千家万户的扶贫项目与大市场联接起来,我们总结推广了平泉、武强等县把贫困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扶贫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发展食用菌园区、奶牛养殖园区、养鸭园区的做法,成方连片建设“第一车间”,确保农产品质量标准,初步闯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在太行山区,发展扶贫项目注意把“绿”与“富”结合起来,前几年重点支持发展大枣,近几年来,根据市场变化,重点支持发展优质核桃,规划了太行山优质核桃带。目前,涉县、临城、赞皇、平山种植的优质核桃已形成较大规模。

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凝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扶贫开发,以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多年来,中央机关、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派出干部到河北定点帮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在社会帮扶工作中,实施了“四帮一”工程,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校、经济强县几方面力量组织起来,组成52个扶贫工作队,集中力量帮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形成了帮扶合力,收到了明显效果。近几年来,我们抓住典型,宣传发动,使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涉县46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参加了第三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这些民营企业,针对所帮扶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帮助硬化街道,开展技术培训,已累计提供帮扶资金70多万元,捐助水泥1200吨,为贫困户捐助米面11万公斤,为山区扶贫开发贡献了力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探索建立资金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政策性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要求广大扶贫干部增强政治意识、法制观念,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做到严格自律,廉洁从政,严禁侵占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同时,建立完善了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公开公示、审核报账等配套制度,使违章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围绕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长效机制,全省加强了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帮助100多个贫困村建立了互助金合作组织,使农民有了自己的“扶贫银行”。全省还加大了扶贫贷款贴息力度,改善了对扶贫周转项目的管理,逐步变物的周转为资金周转,减少一次性投入回报率不高的项目,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奋斗。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人口多、底子薄,不少地方扶贫任务艰巨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从河北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和多年的扶贫工作,加上低保制度的实行,多数群众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仍有不少家庭收入低,发展难,无钱办事,生活艰辛,迫切希望继续得到国家的扶持。而这些地方,过去多是革命老区。随着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以后,搞好扶贫开发的任务更为艰巨。我省内环首都,坚持科学扶贫、生态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做到城乡统筹,不仅关系到河北群众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首都的稳定与发展。对此既要积极主动,又不能急于求成,更要防止虚假政绩,搞数字脱贫。作为扶贫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自然,尊重规律,真学实干,做好工作,努力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庄,每一个贫困家庭,让广大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好的日子。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